三十载金融路,六年国库情:一位农商银行人的坚守与见证

点击数: 时间:2025-09-02 作者:何丽红 王子昂 来源:桃源农商银行

我叫何丽红,同事们都叫我“何姐”。1995年起,扎根桃源农商银行(那时还叫信用社),转眼三十年。行里的岗位,我像侍弄庄稼,一茬茬耕耘过。但肩头最沉、心头最暖的,还是经手国库业务的日子。今年恰逢经理国库四十周年,回望点滴,感慨万千。

2019年7月3日,我正式接手行里代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。那天真有点懵。去县财政局领回厚厚一摞拨款凭证。盖章盖到手发酸:单位公章、个人私章,笔笔要清晰。再分传票,红的蓝的白的,分门别类。那时候整个流程的精细设计,我也未必能说全,但铁律在心:按规矩来,一笔不能错!

最考验人的是业务量。拨款高峰时,一天几千笔! 那年月,要一笔笔人工核对、核算,眼睛紧盯屏幕,手指不敢丝毫懈怠,生怕一个数字敲错。一天忙完,腰酸背痛,脑子嗡嗡响。这还没完——得赶紧整理回单,马不停蹄送人民银行,送财政局。风里来,雨里去,日日如此。冬天骑着小摩托,手冻得通红,心里就一个念头:今天这“跑腿”的活儿,绝不能耽误财政资金的路!

那时的国库支付,就是盖满印章的纸,是穿梭的脚步,是指尖下绝对精准的数字洪流,沉甸甸全是责任。百姓补贴、教师工资、工程款项,都系于此。错一点,慢一步,都可能误大事。那份无形的压力,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掂量。

日子在盖章、跑腿、对账中滑过。2022年,国库支付全面电子化!起初摸键盘心里打鼓,可用上了却像卸下千斤重担。再不用顶风冒雨取单子,系统直传;再不用盖密麻印章,电子签章高效;再不用分传票,系统归档。最关键的是支付!告别手工一笔笔划转,系统批量处理。人行同步电子化,轻点鼠标支付即达。送单子成了“老黄历”。

这转变对我们一线操作员,堪称翻天覆地。以前忙得脚不沾地,如今指尖轻舞,几千笔也从容。效率高,风险低,人也轻松了。但轻松不是懈怠,精力更多投入审核监督。每看到“支付成功”提示,心中默念:钱又稳稳抵达了。

桃源山多水长,乡镇分散。国库电子化是进步,如何让偏远乡亲同享便捷?这是我们服务下沉的核心。加强乡镇网点培训指导,确保都能办好。看乡亲们不必跑县城,及时领到补贴、养老金露出的笑容,我就觉得值当。国库的钱,是国家的钱,更是百姓的钱。每一分,都要顺畅精准流向该去之地。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只是技术飞跃,更是心与心的贴近。

电子化后,风险点也变了。以前忧单据丢失、印章造假,现在更要防网络风险。但我们责任之弦绷更紧。敬畏制度,坚守流程,清晰把控资金去向。守护“钱袋子”的使命,如桃源青松风雨愈挺。只因那冰冷屏幕后,是千家万户的生计冷暖。

经理国库四十周年。从“跑断腿”的手工时代,到指尖轻点、数据畅流的电子化时代,我亲历了巨大飞跃。辛酸繁琐成过往,效率安全上大台阶。这背后是国家治理提升,服务民生的飞跃。能在这变迁里做颗小小螺丝钉,参与其中,我满是自豪。

未来,技术更迭,流程优化。但国库“为国理财、为民服务”的初心,如桃源山间清泉,必将永远清澈流淌。而我,会继续守好三尺柜台,书写属于我这个基层金融工作者平凡却无比踏实的篇章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