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”读完马伯庸的《长安的荔枝》,书中那个为运送鲜荔枝而殚精竭虑的小吏李善德,让我看到了农商银行基层员工的身影。跨越五千里的荔枝转运工程,恰似我们服务“三农”的艰辛历程。
荔枝转运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极限挑战。李善德必须计算每一处驿站的距离、每一段路况的难易、每一站换马的时间,甚至要预判天气变化对荔枝保鲜的影响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夏天,我行推出的“农户经营贷”专项产品,为了赶在种植季前将资金送到农户手中,客户经理们顶着烈日走访农户,测算每一亩地的投入产出,评估每一笔贷款的风险。我们像李善德一样绘制了详细的“资金路线图”,计算着审批环节的每一分钟,确保金融活水能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。当看到农户们收获季节脸上洋溢的笑容,那种成就感与李善德最终看到荔枝送达时的欣慰何其相似。
李善德在书中展现的基层智慧令人叹服。他创新性地采用“分枝植瓮之法”和“盐洗隔水之法”延长荔枝保鲜期,因地制宜调整运输路线,这些土办法背后是无数次实践积累的民间智慧。株洲珠江农商银行在服务农村市场的过程中,教科书上的金融理论常常需要“本地化”改造。我记得一位老信贷员传授的经验:看农户信用不光看抵押物,还要看他家门前扫得干不干净,猪圈里的猪养得肥不肥。这些看似不专业的“土标准”,实则是扎根乡土多年形成的有效风控智慧。我们推出的“整村授信”“网格化服务”等模式,就像李善德融合官方驿站体系与民间运输智慧一样,农商银行也在制度规范与乡土智慧间找到了平衡点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最打动我的是李善德明知任务艰巨却依然全力以赴的担当精神,这种精神在农商银行人身上同样闪耀。在金融资源不断向大城市、大企业集中的今天,坚守农村金融市场意味着更高的成本、更大的风险和更微薄的利润。我曾见过客户经理为了一笔5万元的小微贷款,驱车几十公里山路,反复上门收集资料;见过支行行长为了一个偏远乡村的金融服务站,与各方协调数月。这些付出很难用简单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,这种“不经济”的选择,正是农商银行不同于商业金融机构的使命所在。就像李善德最终明白的:荔枝不仅是贡品,更关系着沿途百姓的生计;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也不仅是业务指标,更承载着千千万万农户的希望。
掩卷沉思,《长安的荔枝》给予农商银行人最珍贵的启示或许是:伟大事业的背后,总有一群默默无闻的践行者。当人们谈论乡村振兴时,不应忘记奔波在田间地头的农商银行人。烈日下的走访、深夜里的灯光、风雨中的脚步,构成了金融服务“三农”最真实的底色。